仙桃暢通“快行慢游”交通路網
7月8日,站在漢南河鳳凰橋頭眺望,兩岸道路提升改造施工現場,和蒸騰的暑氣一樣火熱。
只見北岸雨污分流管網鋪設正酣,新修一條近千米的道路連接仙下河西橋,南岸拉通一條百米長的“斷頭路”連通麥芽廠宿舍,曾經的路難行舊貌在機械轟鳴中逐步煥發新顏。
仙下河是貫通老城區的一條護城河,此前,漢南河鳳凰橋至仙下河西橋沿河“斷頭路”未能貫通。
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,我市積極回應群眾呼聲,推進仙下河生態修復工程,著力解決周邊400多戶居民出行難題。
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、干河街道上門入戶征集居民意見,有序推進工程范圍內房屋拆遷,啟動道路建設。現場項目負責人梁飛介紹,地下工程重點整治雨污排水管網,將污水收集接入城區污水處理廠處理排放;地上工程除了修建7米寬、近千米長的行車道,兩側還規劃設計綠化帶和濱河綠道,讓居民有休閑漫步好去處。
看著家門口一天一個樣,附近居民陳宇露出笑容:“以前買菜要繞一大圈才能到西橋菜市場,路修通后生活出行更方便。”
梁飛介紹,目前,工程形象進度已完成60%,待路面養護完工后將進行刷黑,預計九月底通車。
把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日常抓在經常,市直部門堅決破除“就事論事”“畏難回避”等思想,通過舉一反三、主動攻堅,全面排查群眾出行“中梗阻”,貫通城市道路“毛細血管”,以“小切口”服務大民生。今年5月以來先后啟動了老城區杜臺中路、東堤北路等5條道路建設,進一步完善區域路網結構,暢通微循環,受益居民將達1.1萬戶。
從交通疏解到品質提升,一條條道路刻畫幸福標尺,增進民生福祉。我市圍繞濱湖新區、濱湖社區、濱江街區布局,精準聚焦快速干線交通、生活性集散交通、綠色慢行交通等三大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,推動城市路網密度每平方公里達10.88公里,高出省級標準36%;城市每萬人擁有綠道長度達1.95公里,位居全省同類城市前列,更好滿足了群眾“快行慢游”的出行需求。 (記者 張鈺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