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動應“烤”護秋糧——全市抗旱一線探訪
一場持續的旱情正在“烤驗”水鄉大地。
出梅后,我市持續遭遇高溫少雨天氣,累計降水量僅75.2毫米,較多年同期偏少67.4%,且漢江水位、流量大幅低于去年同期,全市部分鄉鎮出現不同程度旱情。
一場高溫下的抗旱保糧戰全面打響。
當前正是中稻孕穗抽穗需水關鍵期,連日來,記者走訪泵站引水、農田打井抽水、區域調水現場,探訪“找”水抗旱一線。
筑壩提水
8月6日上午,烈日當空,城區歐灣閘口數臺翻斗車、推土機、挖掘機“配合”作業。漢江畔,一條長100余米的弧形土壩逐步向中間合攏。
“搶時間就是搶水,我們兩端同時施工,24小時作業。”排湖泵站工程管理局副局長范輝介紹,土壩合攏后,快速架設50余臺臨時抽水泵,將漢江水抽到泵站進水渠,向通順河補水。
為什么要打壩?記者了解到,截至當天上午8時,漢江仙桃站水位22.69米,流量485立方米每秒,遠低于往年同期。進水渠水位過低,我市沿江各引水泵站“望江興嘆”,不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徐鴛泵站是我市最大引水泵站,今年持續運行150余天,引水2.85億立方米。“4臺機組,勉強開了1臺。”泵站負責人嚴晗介紹,旱情當頭,機組又嚴重“喝不飽”,只能超低水位運行。“能引一點是一點。”
北壩泵站今年引水超過1.1億立方米,同樣“無奈”。由于漢江水位持續走低,半個月來,機組長期在最低水位以下運行,上午已經被迫停機。
目前,水利部門常態研判漢江水情,一旦上游來水增加,沿江泵站開足馬力引水。同時,制定了澤口閘、徐鴛閘、歐灣閘、北壩閘等打壩抽水預案,隨時做好漢江水位進一步過低,徐鴛泵站、北壩泵站被迫停機無水可引時,啟動打壩抽水準備。
打井抽水
在祥宇種養專業合作社千橋基地,大片水稻綠意盎然,偶有白鷺掠過。田埂旁,機井躍出汩汩地下水,在溝渠曝氣后,再灌溉入田。
“目前水稻正常分蘗,長勢很好,懸著的心也放下來了。”合作社負責人陳樹說,6月末收完小龍蝦后,他們在千橋基地種下2800畝中晚稻,沒想到與干旱“不期而遇”。
“本可以把大渠的水都抽進來,攢著慢慢灌,但下游的農戶怎么辦?”合作社“向下挖潛”,在各基地打井40多口,保障了稻田灌溉用水,避免與下游農戶“搶水”。
祥宇合作社所在的剅河鎮是糧食生產大鎮,主要水源來自南干渠和通順河,漢江來水少,自然是“大河無水,小河干”。面對旱情,鎮里組織群眾打下8寸大井51口,3—4寸小井355口,每天可抽水53萬立方米,一次輪灌6天可覆蓋農田7.5萬畝。
在千橋村,村里自籌資金6萬元,新打3口機井,并啟用閑置自來水廠水井,覆蓋6個村民小組、1200多畝農田,滿足稻田灌溉用水。
南水北調
正午,位于郭河鎮的聯豐泵站,兩臺灌溉泵轟鳴,一刻不停向內垸抽取東荊河水。
“人熱一點沒什么,只要有水來。”屋內高溫、悶熱,泵站站長王明滿頭大汗,來回巡檢機組運行情況。“這些水寶貴得很,還得向北支援。”
除了滿足郭河、張溝等沿線鄉鎮灌溉用水外,聯豐泵站所引的水,還需“長途跋涉”到通順河。
本輪旱情中,最北的漢江水位低,最南的東荊河“情況稍好”。市水利和湖泊局防汛排澇抗旱科科長汪良杰介紹,基于“北部水少”的市情,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提出“南水北調”。
所謂“南水北調”,就是調度東荊河沿線姚嘴泵站、邵沈渡泵站、馮家口新閘等閘站向南干渠和通順河補水,并適時采取二級提水方式引通順河水源向北部三伏潭、剅河、胡場、彭場、西流河等鎮辦提水抗旱,將有限的水資源實現最優化配置。
據氣象部門預測,9日晚至11日我市大部有中雨到大雨、局部暴雨。目前,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指導各地搶抓降雨有利時機,采取蓄提引灌等措施,千方百計增加抗旱水源,不等不靠打好抗旱主動仗。(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胡純波)
(hai_xiantao)官方微信。
